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激活乡村价值 共享旅游红利
点击次数: 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走进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奇山、秀水、溶洞比比皆是,峡谷、天坑、天生桥处处成景。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地质科学价值。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331号决议对世界地质公园的定义——有明确边界和足够的面积,能服务于当代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美学价值和考古、生态、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地质及古生物遗迹所组成的特殊地区。

微信图片_20180108093207.jpg

38年来,这个发现于1980年的贵州老牌景区所走过的每一步,无不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范本。

发现背后的文化觉醒

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加速“四化”建设的步伐,振兴织金经济,利用区域内得天独厚的地下溶洞资源,发展织金旅游事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1980年4月8日,时任织金县文化局副局长的朱邦才、县建委副主任龙浩如、城建局副局长郁忠鑫等人组成的勘探队,前往由官寨乡群众提供线索的大黑洞、小黑洞、仙鹅孵蛋洞、犀牛望月洞勘探,却意外地发现了位于官寨乡东街口左侧山腰里的织金洞。

微信图片_20180108093213.jpg

这个被举世公认的喀斯特岩溶奇迹,在深埋地底数十万年后,震惊海内外,其丰富的岩溶地质现象,记录了贵州高原的沧桑巨变,也使得织金当地百姓在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这片土地的过去的同时,开始有了对这片土地的文化觉醒。

在尚未思考成熟的情况下,织金人没有为了眼前利益盲目开发,而是果断选择了率先保护。洞门用石墙封起来,时任副省长徐健生一把钥匙、县长一把钥匙,两把钥匙同时打开才能放人进去。直到1982年,织金洞才启动开发建设,而所有建设的出发点都是尊重自然。

2005年,织金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人们对织金洞的认识有了一个“最美”的开始。

2015年9月19日,由织金洞、织金大峡谷、东风湖这三个岩溶地貌单元组成的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中国政府推介的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单位,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经投票表决,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填补了贵州省境内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

“藏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版图”如今已拓展到织金县的三甲、绮陌、大平、纳雍、龙场以及黔西县的金南、大关、观音洞、新仁等地,总面积198.7平方公里。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不但有织金洞内密集发育的鹅卵、石笋、石柱、石幔、石瀑布、卷曲石等珍贵钟乳石奇观,还科学、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不同岩性、气候、地貌部位、水文地质和构造条件下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喀斯特峡谷及其形成的全过程,是地球上一处极好、罕见的喀斯特天然博物馆。

织金洞的量变与质变

“地质公园并不仅仅强调地质,更强调人与地质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令人印象深刻。”在2017年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主席盖伊·马提尼这样说道。

事实上,从2012年6月织金洞管理局启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开始,织金洞争取到各级财政资金1.4亿多元,用于对园区基础服务设施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大幅改善道路交通,同时保护资源、帮扶群众,走出了一条地质旅游助推喀斯特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织金路径”。

微信图片_20180108093218.jpg

2013年1月,贵阳到织金的铁路专列“织金号”开通,使得贵阳至织金的路程从4.5小时缩短到2小时50分钟。2015年2月,厦蓉高速贵阳至织金段开通,路程时间又缩短到1.5小时。

2017年以来,打通了两条高速入口至公园的旅游公路,实现“快进慢游”的旅游体验。同时以“两硬化”为切入点,疏通“毛细血管”,实现公园周边公路通村通组,并加强村寨及景点间的互通,实现公路网络全覆盖,便民便客。

在资源保护方面,织金洞有严格遵循的原则和保护措施,比如对洞内景观灯光的改造,对洞类游客量的限制,对一些特殊的钟乳石隔离带、防护栏的设置等。在洞外,织金洞重点加强生态建设,提升洞顶对应部分水源,为洞内钟乳石的成长提供一个补给保护的环境。

织金洞管理局局长安太敏表示,目前在公园所涉及11个乡镇53个村内有居民10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尚有5000余人,未来管理局将继续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建好世界地质公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推地方脱贫攻坚,让地方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下一步,公园将加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修订性详规》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启动织金洞游客服务中心、织金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洞内声光电升级改造、洞外游客服务区、官寨古街及周边环境改造、织金大峡谷综合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开发下红岩周边乡村旅游景区和乌江源百里画廊水上黄金旅游线,做好织金洞景区、下红岩至乌江源百里画廊、三甲至八步旅游公路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等,通过不间断努力,建设“大织金洞旅游景区”,打造毕节旅游产业的第一窗口和桥头堡。

旅游红利惠民生

走进何英家的门,她刚忙完,正放下手中的蜡刀。

一有空,她用这把蜡刀在白布上画下古老的图案。蝴蝶纹来源于神话古歌中的《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的故事,星辰山川纹则是对于先祖迁徙的忠诚记录。

“这是裙子上的图案,我有两个女儿,画来给她们过年穿。”何英热情地招呼大家围炉而坐。

 

她平日里制作的民族服饰,都很有设计感,并不完全依照最传统的样式。

何英住在位于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大槽口村,随着2017年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的成功举办,大槽口村被更名为溶谷苗寨正式向游客推出。何英与丈夫在自家两层楼房里搞起了农家乐,在家门口种下鲜花和蔬菜。

微信图片_20180108093224.jpg

很难想象,17年前何英从织金县猪场乡刚嫁来时,这里还是茅草土坯房。

“那时候生活很艰难,我妈来,一看到我都哭了,说这么难,你不如回家吧。”何英说,当年村里没有水要去大峡谷里背水上来喝。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何英同丈夫一起外出务工多年。

“要不是织金洞搞旅游发展,我们也不会回来。”

那时乡亲们世居的大峡谷,早已成为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必游景点。几年前,大峡谷里的观光电梯拔地而起,在公园与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公路修进了苗寨,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新房子,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样的改变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何英说:“以前要背井离乡去谋生计,现在可以在家里一边做生意一边照顾家人,试问谁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啊!”

没开农家乐之前,何英推车在织金大峡谷门口卖小吃。现在游客们喜欢用手机微信支付,何英也由此用起了微信,还加入了乡政府为乡亲们创建的微信群,大家一起探讨发家致富经,共享旅游红利。

据织金县统计年鉴显示,2004年织金县全年旅客发送量426.5万人次,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7011亿元,其中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官寨乡从事住宿、餐饮业的居民17户,年营业收入45.27万元。

2016年,织金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16.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97亿元,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可持续的脱贫路径

2014年以来,织金洞地质公园周边的石漠化区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据统计,2016年织金县森林覆盖率达53.24%,森林面积221.3万亩。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景象,在这里一一鲜活呈现,织金洞周边村寨种植经果林,提高沿途绿化景观观赏性及园艺性,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在官寨乡乡长杨华的眼里,激活乡村价值即是激发乡亲们的发展的内生动力。据悉,除了原先已有较好果树种植基础的小妥裸、麻窝、下红岩几个村寨,官寨乡还将果树的种植范围扩大到公园内的白马、萝卜、茅草等村寨,规划樱桃树种植面积7078亩。

想要种植经果林,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退耕还林。

杨华给村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发展经果林,比如栽种樱桃,从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大家采摘完樱桃还可以做别的活路,加上春天樱桃花开,夏天采摘樱桃时前来进行农旅体验的游客,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比种玉米翻了不止十倍。

微信图片_20180108093229.jpg

“在农村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收益,大家都不肯做,一旦把账算清楚了,大家都会欣然接受。”杨华说。

“官寨乡是景区里的乡镇,除了春夏的樱桃,这里还有秋天的李子,冬天的柑橘,最终我们将实现一季有花、三季有果的农旅生态格局。”杨华说。

官寨种杨梅、李子、桃子,麻窝种樱桃、草莓,下红岩种金钱橘、椪柑,化窝种车厘子……这些退耕还林计划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体验,配套举办跳花节、火把节、彝族新年、樱桃节等时令节庆活动,乡村游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